生命的自由

19年11月16日去深圳出差,和朋友约好见面。

这是一位生命和内心富足的朋友,每次见面我们都可以聊好几个小时。

这次我把旅店定在了她家附近,周六晚上10点我们见面了,她带来保存数年的红酒,我们在路边大排档坐下,就这红酒细细品味各自生活的收获。在这样的时光里,食物已经不再重要,令人期待的是心情和故事。

我还未曾遇到过像她这样的朋友, 她对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没有占有的欲望,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让我醍醐灌顶的书《占有还是存在》 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困扰于要占有外物:占有物质、占有爱人、占有子女… … 欲壑难填,欲求不满。而相对于占有,存在是一种体验,是对人生的美好的困难的事物和人的体验,任何一个外物都不是永远的,都不值得也不应该去想着占有之。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这样一位对人事物以存在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

当我问她:现在有什么东西困扰你么?

“没有”她淡淡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这是一位气质优雅同时极度理性的女性,心思、情感、情绪不能特别地影响到她。

情绪会有波动,她不会压制这样的波动,但她会给这样情绪的设定一个限定。过了那个点,就会放下,不再执着地去追求宣泄。

放下,这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对话中的词。

就放下这一点,她和我说起小和尚的故事:

老和尚携小和尚云游,遇到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和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背一女子过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在她的生活中确实没有什么事会困扰着她,有时出现困扰,她可以让自己有一段时间的情绪,当时间过了,她会让自己进入下一个篇章,当时那困扰她的情绪不再进入她里面。

对于她,经常会有快乐会溢出来,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可以是看到一朵花儿,想到的一件事儿,她那样的自得其乐,以至于我认为她的自发活动(没有被压抑,不活在别人期望中的人生)让她实现自我,这就是积极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即是除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外,没有外在的人事物有更高的权力)

我感觉她解决了人生的一大难题:弄清楚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期望你要的东西)。

而她也克服了每一个生命所害怕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在深圳她的生活可以很简单,20块钱一份的素食馆是她常期的午餐,而代步车也是多年未换。

而去到国外,她可以独自一人飞去,可以沉浸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像一个当地人一样生活。

她分享给我9月份她一个人飞到贝尔格莱德,在市中心的老城区找了一个独立公寓住了一周,每天从位于老城区的公寓步行到萨瓦河多瑙河边,然后去当地菜场、超市一些水果蔬菜散步回公寓。虽然语言不通,却不妨碍收获了当地人浓浓的善意。

经历过战争的贝尔格莱德更懂得和平的可贵,活着当下也许就是他们的社会性格。

这是一座非常舒服的城市,也是她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她如当地人一般享受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的美好。

我们就这样分享各自对生活、人生的看法,一直到凌晨两点半,我们都用各自的经历述说生活的美好。la vie en rose

很高兴又见到你,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推荐的书目:《占有还是存在》《逃避自由》《旅行的艺术》

《浅谈我的信息来源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如何不被海量却无用的知识绑架。

第一稿 2019.10.11。

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信息源来自哪里可以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

是否我们的信息源还主要来自于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引擎、知乎、公众号、群聊、头条?

在国外生活的话是否来自于google, youtube、instagram, Facebook, Netflix?

从实践上来说,我以为以上所有的信息源都不完全可靠。

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开始觉得某一个信息源有效的时候,我们开始相信并依赖这样的信息源,而没有想到这样的信息源会夹带私货。

举例来说 如果我觉得南风窗的公众号(可以是任何公众号)不错,订阅了,于是南风窗每日推送文章给我们,不管这样文章是实习编辑写的还是资深专栏作家写的。当我们开始依赖这个媒体,这个媒体就开始劫持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它”开始帮助我们思考,看待社会热点话题。我们以为我们的看法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南风窗让形成的。

其次是自媒体,自媒体因为有盈利的压力,也有其他目的:譬如说蹭热点,不好的目的是蛊惑人心甚至洗脑。自媒体绞尽脑汁想成为我们的主要信息源

我们的信息源应该是主动寻找而不是被动推送的。

探讨一下我的做法。

寻找稳定的信息源:我习惯于避开火力,撕开一个小口,去找到自己的信息源,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慢慢积累了可靠的媒体来源,这样的媒体基本上是经过多年,有时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举例来说the Atlantic 月刊、 Guardian报纸、BBC的一些纪录片,这些是把自身的公信力看得比利润或者其他目的更重要的媒体。

经过时间沉淀被认为是可靠的心理学说、哲学理论:

在世的有思想、有理想的商业奇才,这样的奇才应当是有自己的媒体(譬如说博客)可以单独在上面反映自己的思想和理想。

代表人物:比尔盖茨。

他有一个博客: gates notes.

我看到了他从一个传统上美国孩子眼里的内向的nerds(书呆子、电脑迷)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化到企业家,然后成为慈善家,现在在走在思想家的路上。我甚至会去看他写于1999年的书(20年前的书:《未来时速》)这和动辄去天涯或者博客里去找某个“神人”的预言是完全不同的。我从不去看那样的“神人”预言。(原因:网页信息可以造假,没有意义:这个神人预言中了又怎样?这样的神人没有自己的完整可靠的思想体系值得拥有)

从物质层面看我们和比尔盖茨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大:他睡一张床(而不是两张)我也是。他戴一副眼镜(我也是),他开一辆奔驰车(在上海,因为公共交通我们都不屑开车了😄)他常来中国,我常去美国,他爱读书,我也爱读。他出行洲际旅行要私人飞机,休息得好。我出行洲际旅行坐经济舱,休息得很好。他的飞机需要保养,我的不需要😄。

我感觉差距比我们想象中还大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不羡慕他的物质财富,而是思想和精神方面是值得一辈子去向他学习。

另一个是Ray Dalio (他从一个平民家庭出身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企业家,开始升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董事长,升级为作家,写了一本我眼中的:人生使用手册《原则》现在开始传播他的思想:人生的原则思想。

也许你会觉得我也会追马云—他同样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实际上我不去追,原因是我认为马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马云还是属于不断地在蹭热点,就热点话题发布自己的看法。他展示在大众面前的断片式的思想,大众也有很多误读。一位这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是有义务清楚地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外在看来,他不是如比尔盖茨或者Ray Dalio一样升级,在我看来他是四处出击,我以为他更像是IT行业的娱乐明星。

当我确定这样的为数极少的人是我的信息来源后,我就开始深挖,譬如说我会自己阅读《原则》这本书,去看Ray的思想体系受了谁(或者是什么书)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作者在自己的书中去介绍另一个人对他/她的影响,说明这个人一定是对他/她的影响深远,值得拥有。

于是我会买来Ray的书里介绍的书,或者他介绍的人的视频,论文… …

我是心理学、哲学理论的重度爱好者,我也曾经用我所学的心理学幸运地治愈了几位朋友。

心理学著作浩如烟海,心理学理论数以百计,我要确定自己掌握的是可靠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我就会去深入了解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被广泛应用的心理学原理。

在上百种疗法中,我确认了自己的提供咨询的理论基础:认识行为疗法、改良后的精神分析法、存在主义(意义)疗法

我也确认了自己目标,向欧文·亚隆(Irvin Yalom),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 他们学习。埃里希· 弗洛姆( Erich Fromm)

政治人物:

优秀的政治人物很多,在选择一个可靠的政治人物作为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基础,我不会只看西方或者东方的政治人物,我选择东西方结合的最好的政治家李光耀作为我的参考,我买了市面上几乎他所有的著作,我还看反对他的人写的书(这样可以平衡我对他的看法)

阅读:

阅读是改变我的人生和认知的非常重要,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的很多美好都来自书中。

我的阅读没有偏好,为了尽可能的不限制自己,不会只读一种类型的书,也不会限制于追新书(实际上我对新书持保留意见,等热度过去了,我才会去看),不去阅读别人随意推荐的书,而是自己去挖掘如何找到方法去读喜爱的书。也不强求只能读到好的书,我很多时候把买书阅读作为一种尝试,我不会看太多的书评,当自己发现好书就会去细读(看完后才去看书评)当读到不好的书,我就快读,有时一个小时可以翻完一本普通的书,不会因为把时间放在普通的书上而生气,想到即使是一本普通的书只要学到一个知识点,从书中读到一句补充思想体系的话就很开心了。(这样的方法去读书没有心理负担,也不会有很多的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偷着乐-这种阅读方法和我的旅行基本不依赖攻略有点像)

我读有意思的书、经典的书、有思想的书、有时是思想贫瘠的书。阅读在很多时候给我带来的喜不自禁的感觉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娱乐明星:我完全不会把娱乐明星当成信息源。

一个长得好看、会演戏、会生活、会育儿、回审美、道德高尚、有强大的思想体系… … 这样的明星不是没有,凤毛麟角而已, 记住,一个明星最擅长的是娱乐,而非其他。

通过这样去学习我“选择”的企业家、慈善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体系,深挖下去,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此。

因为这样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并且可靠,这样的思想体系的基础很扎实,我的方法论、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被这些人所影响,而我又不完全依赖某一个人的体系(譬如说不会依赖比尔盖茨的思想体系),慢慢的就形成了l了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它的基础之扎实,以至于不会轻易被热点人物、娱乐明星、五毛党、美分党、政治人物所影响。

那么我走出了这一步,拥有稳定基础的思想体系,如何避免自己自以为是?不够谦逊?

“批判性思维”是我的基础 ,我要求自己以客观事实、理性思考去超越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要。

世界和事件不以我的意志(我的喜怒哀乐)而转移,这是我永远要铭记在心的。

社交媒体:

我基本上没有群聊,我的原则是一个群聊加入后,最多一个月左右就要退出。做法是不要让没有深度的聊天进入我的思想体系。(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聊天,相反我觉得自己喜欢聊)

我的朋友圈从一开始为了让他人看,逐步成为了:感受世界、向他人学习、记录所思考的、以及完善我上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 。

有了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我就不需要依赖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引擎、知乎、豆瓣、公众号、群聊、抖音、头条,以及国外的google, youtube、instagram, Facebook, Netflix(我有技术去访问这些网站)

特别要单独将公众号拿出来说,我发现公众号逐步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源。想一想,现在的新闻、社会焦点、热点是否都越看越多来自于公众号?

好的公众号里有很多非常好的文章,有时会带来人们严肃的思考。

然而我开始有意识地不去看公众号的文章,我觉得对自己而言,即使是好的公众号那也不过是精神快餐,如果我的思想体系够稳定,我不需要这些公众号、营销号塞给我看似需要的东西。我有自己的黄金屋和理论系统,我为何还要欲求不满似地,张开嘴让这些公众号的文章来喂我?

我根本就不需要它们。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知识不再那么重要,不再那么有价值。一台联网的100多元的智能音箱都可以让我们相形见绌。我们不再需要占有更多的知识,而是深化我们自己目前所知的。

那重要的又是什么?创造性思考能力。

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些海量的知识可以服务于我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我成为它们大数据分析里的一个节点。我会使用它们,把它用在我的创造性思考上, 但是它们无法对我施加影响。

今天的上海

早上步行去公司,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穿越了3个公园,两个医院,一所学校,一座寺庙和无数座写字楼,这些都在上海的市中心。

虽是在骄阳下步行,我还穿着长袖衬衫,内衣全是汗,我心却是狂喜。

这样的上海我怎么舍得离开?

南加州Girl Scouts 夏令营 -2019年夏

过去的三年,Ashin和Peggy都参加了位于洛杉矶的女童军夏令营。今年夏天我们由来了。今天早上6点多起床 716分出发,洛杉矶的早高峰车流量巨大,因为我们是超过两人,可以在Car Pool通道通行,没有堵多久 826到达EL Ranchito夏令营营地。

到了夏令营第一个见到的就是Mia 太凑巧了。Ashin, Peggy 和Mia三人拥抱了好一会儿。 小胖姐姐是琪琪很喜欢的小姐姐,也居然马上就见到了, 四人一起拍了照,为期四周的夏令营开始了。

Summer Camp. Our kids’ 3rd year with Girl Scou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They are so excited to meet their friends here.

36 Words